您的位置: 首页 / 新闻中心

京华文脉讲坛“京剧中的抗战”主题活动在北理工成功举办

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,2025年9月25日,由北京市委老干部局、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主办的京华文脉讲坛“京剧中的抗战”主题活动在北京理工大学成功举办。

市委老干部局二级巡视员赵新民、活动指导处副处长邓海燕、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副主任张丽鑫,市委教育工委离退休干部处处长姚庆峰,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常委、副校长李振键,离退休工作处处长宋希博,离退休教职工党委书记董兆波,离退休工作处副处长尹力,北京理工大学离退休教职工党员、社团骨干以及关工委学生委员等150余人参加活动。

以国粹艺术重温历史,传承伟大抗战精神

本次活动是北京市老党员先锋队京华文脉讲师团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精心策划的特色活动。活动由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获得者芳华主持,以她与京华文脉讲师团刘岳、孙希磊、王兰顺、沙敏等四位专家成员的深度对话为主线,通过“讲述+表演”的创新形式,带领观众回顾那段峥嵘岁月。京华文脉讲师团团长、北京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刘岳在开场时强调:“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,我们通过京剧这一国粹艺术重温抗战历史,既是对先烈的深切缅怀,也是对伟大抗战精神的时代传承。”

以艺术表演融合讲述,再现抗战峥嵘岁月

活动在京剧《红灯记》选段的表演中拉开帷幕。八里庄街道文联戏社的京剧爱好者杨培云演唱了《在粥棚》选段,生动再现了中共地下交通员李玉和机智传递密电码的场景。表演结束后,主持人芳华与北京市档案馆沙敏老师围绕“密电码”展开对话。沙敏老师展示了馆藏电报密码本实物,深情表示:“80年过去了,这些珍贵的文物依然在向我们诉说着当年地下工作的艰险与智慧。”

随着京剧《沙家浜》选段《十八棵青松》的演唱,现场观众仿佛回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。北京市档案学会秘书长王兰顺老师从艺术创作角度解读了“十八”这个数字的象征意义;北京建筑大学孙希磊老师则深入讲述了沙家浜故事的历史原型;沙敏老师作为新四军后代,动情地分享了父亲的抗战经历:“80年前,正是千千万万像我父亲这样的普通战士,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。”

当京剧《沙家浜》选段《军民鱼水情》唱响时,现场气氛达到高潮。刘岳老师讲述了英雄母亲邓玉芬的感人故事:“80年前,正是有这样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,用他们的脊梁撑起了抗战的胜利。”孙希磊老师分享了“树叶训令”等珍贵史料,展现了抗战时期军民团结的深厚情谊。

活动最后,在京剧《平原作战》选段《霹雳一声春雷响》的激昂唱腔中,王兰顺老师讲述了焦庄户地道战的创建历程,刘岳老师则深入解读了《论持久战》的历史价值。刘岳老师指出:“80年前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持久战思想,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,我们同样需要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。”

以艺术欣赏凝聚力量,共谱强国建设华章

整场活动通过历史讲述与艺术表演的完美融合,为观众带来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。离退休老同志纷纷表示,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特殊时刻参加这样的活动,倍感意义重大。关工委学生委员们也深刻体会到:“80年过去了,抗战精神依然是我们新时代青年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。”

本次活动不仅是一次艺术欣赏,更是一次跨越80年的历史对话。通过京剧艺术与抗战历史的深度融合,让老同志们重温了峥嵘岁月,让年轻一代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,为在新时代传承伟大抗战精神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开辟了新途径。